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响应福建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暑假期间,自动化工程系“自+科普语翼”实践队紧扣“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依托“省级优秀实践团队”优势,以“推普+科技+文化”三维融合创新模式,深入莆田常太镇渡里村、下莒村,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力量。
沉浸式红色课堂:在闽中游击区渡里纪念馆,队员通过泛黄信件、斑驳土枪等实物感悟革命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分团委负责人吕梦迪老师结合纪念馆的红色资源,在红色讲堂开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读书分享会,结合总书记“自找苦吃”嘱托与本地革命故事,引导青年思考责任担当。
活化红色记忆:为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实践队分组走访畲族老人家庭,运用设备记录渡里村战斗往事等珍贵口述历史,并现场用普通话进行初步整理,为红色基因的数字化传承奠定基础。“这些故事承载着红色记忆,我们不仅要记录,更要让它们被更多人知晓。”队员黄颖彬说。
举办推普课堂:在村民活动中心,实践队员们将革命故事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宣讲稿,重点纠正方言发音。“以前讲红色故事总带着方言腔,现在孩子们教得标准,我们讲起来更有底气了!”村民陈奶奶兴奋地说。这种“普通话+红色文化”的推广模式,既提升了村民的语言能力,又传承了红色基因。
无人机科普实景课:实践队变身“科技老师”,在村里飞起了无人机进行灵活穿梭演示,引得村民阵阵惊叹。村民们纷纷上前体验试飞,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不少村民能用普通话提出问题:“这个机器能飞多高?”“电池能用多久?”现场气氛热烈。队员们通过互动问答普及智慧农业知识,并发放宣传手册,助力科技兴农理念扎根。
基层声音话未来:渡里村副主任柯晓霞接受了实践队的采访。柯副主任结合自身基层工作经历,勉励青年学子投身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并高度肯定实践队活动:“无人机助农‘富口袋’,推普‘富脑袋’!”她热情邀约实践队员们:“明年枇杷季,请用年轻人的智慧帮村民卖枇杷,咱们一起努力!”这份充满期待的约定,点燃了队员们服务乡村的热情与憧憬。
实践队转战革命老区下莒村,为乡村小学生定制四大特色活动:“智”引未来,无人机科普点燃科技梦想:实践队员们在村部架设起“科技小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实物展示,向小学生们讲解了无人机与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应用及前景。在“小小飞行员”体验环节,小朋友们在队员一对一的指导下,小心翼翼操控着小型训练无人机,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红”润童心,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实践队员们化身“红领巾讲解员”,讲述本地革命斗争故事,引导小朋友们用普通话复述故事片段、分享感悟。
“纸”承匠心,巧手剪纸寄情红色: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特别安排了“童心向党”主题剪纸体验课。队员们首先展示了精美的红色主题剪纸作品,并简要介绍了剪纸艺术的起源和寓意。随后,在队员们的悉心指导下,小朋友们拿起红纸和剪刀,从最简单的五角星开始学起。当一张张略显稚嫩却饱含心意的红色剪纸作品在手中诞生时,小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堂动手又动脑的剪纸课,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是在一剪一刻间,将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深深镌刻。
“剧”现历史,沉浸体验感悟担当:活动的压轴戏,是实践队为下莒村小学生们精心设计的“红色征途闯关赛”(历史问答、炸碉堡、飞夺泸定桥、胜利夺旗),这场别开生面的闯关赛,让革命精神在模拟实战中得到具象化,不仅锻炼了小朋友们的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他们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和对先辈意志的崇敬。
历时三天的实践,“自+科普语翼”社会实践队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智慧赋能乡村振兴。从渡里村深挖口述历史、推广红色推普、开展科技助农的精准滴灌,到下莒村面向儿童精心设计科技启蒙、文化传承、红色闯关的浸润滋养,实践队始终紧扣“推普+科技+文化”三维融合主线,将自动化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切实行动。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自+青年在“自找苦吃”中锤炼“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综合素养,更以行动诠释“挺膺担当”的誓言。未来,自+青年将持续探索长效服务机制,让青春动能涌动在乡村振兴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