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人间最美的四月天,湄职院的校园里热闹非凡,日渐浓绿的梧桐树荫见证了一场场阅读的盛宴,见证了湄职院师生在春天里的读书课。
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阅读收获吧!
电信203 王宇:
《老子》读后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期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应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最后一飘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
医疗201 孔韵茹:
《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珍 贵遗产,它易读、易记、易理解。《三字经》里面包含了自然常识、历史故事、道理常规。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教会了我们要勤奋学习。它不仅包含着多方面的知识,像亲孝,忠义,历史,诚信等等,它以短小的篇幅描述出着许多深刻的道理。第一部分写了人重在学习,还应该孝敬长辈的道理,教育我们讲文明礼貌;第二部份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古人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教育我们珍惜时间的;第三部份讲了朝代的历史故事;第四部分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里面的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我们必须得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里有好多成语故事。如“孔融让梨”、“孟母择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些故事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三字经》用360个字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讲了许多历史故事。为我们今后学习中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很喜欢《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话。意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所以要懂更多的道理,就应该从小认真学习。小时候,父母、老师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就是说人在小时候,性格本来是善良的,他们的性格十分相近,长大后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性格便相差甚远。这就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亲人的悉心教导,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轨。这些都是教育的功劳,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经》是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让我们就和这位朋友密切接触吧!
电气202 陈圣杰:
《谈美》读后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和成果,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东方文明的代表。现在学习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还能为世界和平发展提高中国智慧。《谈美》一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作品,自从儿时记忆开始,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我,因此我通过阅读书籍更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力量。“将自己的人生看做是一件艺术品”是我拜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感到生命的厚重与美好,使我更加将其善待与珍惜。
年幼时对世界是懵懂的,既不识“天行健”的刚健之美,也不懂“上善如水”的柔性之美,更多的是随声而喝“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殊不知这其中的美,只知道“鹅”是一种动物,它叫的时候会弯着脖子,长着一身白毛,一双红掌,会在水中游着。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我还处于对鹅这一动物实体的认识上,更关注于它的形态、叫声、动作上,至于联想,最多也就想到鸡鸭一类家禽形态相似。
而如今,再给我这样一首诗,感觉已完全不同:弯曲的弧度、高阔的天空、嘹亮的鸣声、白色的鹅、碧绿的水、红色的鹅掌在碧水中滑动;静中是动,动中蕴静,色彩的对比,交相辉映,画面扑面而来。
是什么让我的感觉发生如此大的改变?这就是对美的体悟。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最让我产生共鸣的便是他所描述的对美的欣赏,美体现的是一种感染;一种共鸣;一种倾诉。
朱光潜先生用十五节的讲述引导我们走进真切的“美”的世界,循序渐进,其中包括了用什么态度,用什么距离,用什么情感,如何去联想,如何评价,并论证了美与自然、游戏、创造、模仿、灵感之类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与区别。
医疗191 王鼎源:
《周易》读后感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它也是“五经”之一。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周易》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实不然,它是一本启迪人类智慧的书,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周易》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都还会说道某人阴阳怪气,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之类的口语和成语,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周易》里来的。
时代的发展至今,虽日新月异,勿庸置疑,人类的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人力资本。西方经济学家卢卡斯更是归结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实,这也就是强调人力素质的重要性。通俗地讲,人力素质就是指知识结构,我们常常把知识结构分为广度和深度两种,所谓深度是指具有某方面专长、术业有专攻的人;所谓广度是指一种综合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
如果我们要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俯仰人间今古,那么首先,应具备极强的自信心。其次,我们应当耐得住寂寞,学习一种昆虫——蚕的精神,蚕不断地吃食桑叶,摄取营养,再把自己裹覆起来,在不经意间,咬破茧壳,长出翅膀。再次,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从而缩短到达目标的距离。最后,我们在前进中尚需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
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阅读这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多从这些书籍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同时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沉淀已久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机器人201 吴宇涵:
《中华文明大视野》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在这历史的长河里,中国孕育了许多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足够强大的象征,更代表了我国古代民众智慧的结晶。
在阅读了《中华文明大视野》之后,明白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众多优秀文化的代表者,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是民族历史上道德的传承,是多多少少中华人民的文化思想与精神观念所构建的文化总体。中华传统文化以孔子等儒家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是中国历史中延续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各类物质的总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在当今的世界里,我们不仅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大力弘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论语》中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如果没有了精神文化层面的支持,就没有前进的方向与动力,那么这与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人民每个人的无价之宝。但在今天,虽然有许多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组织活动,但真正起到作用的少之又少,大多数优秀传统文化不幸的都被我们抛弃了,更多的是去追求物质层面,虽然还是会有文化大家的产生,但精神层面屈指可数。因此我们更应该要在正确追求物质层面上满足的同时,更应该要重新拾取学习传统文化,全方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与实力。
通过近些年来的观察,人们的生活基础相比20世纪有了质的提高,但一部分人依旧是人心浮躁,自私自利,做出损人利己违背自己道德的事情,这种践踏文化,违背道德让人唾弃,与《弟子规》的要求相去甚远,尽管并没有要求完全按照所谓规矩的机器人模式办事,但人更应该遵纪守法,讲理文明,这才是真正的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随意践踏,说白了这些人就是不懂如何生而为人。习主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明确的表示在人民层面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现在懂得了为什么我之前高中母校的校徽上写着:“先学做人,再学知识。”做一个懂文明,讲礼貌,有理想,有担当的好公民才是人在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
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懂了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更使我在精神文明层面得到了升华,这不仅提高自我的修养,更让我在成长的路上不会迷失方向,可以独立的拨开迷雾,正确的对待问题。但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不要忘了传统文化毕竟是老一辈的文化,错误的思想终归是有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打开自己的慧眼,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目标弘扬传统文化,再结合现代优秀文化创新出更完善,更纯粹,更美丽的中国文化。
不敢说自己是一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学习了中国文化让我明白了要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胸才可以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事务和对待日常生活。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要去除尘世的浮华,寻找让自己快乐的精神家园,勤奋学习思考,我相信终有一天你可以达到与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那种适合自己的境界。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打开一个崭新美好的新篇章。
一次高质量的阅读,是对人灵魂的一次深度清洁,阅读是一条漫长的旅途,不要走马观花,看过且过,细细品味这沿途的高山流水吧!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腹装诗书纸墨气自锦簇繁花。
电子工程系
分团委传媒中心
2021年4月25日